產品系列 0

專利篇:哇塞!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專利”
是許多廠商拿來當成銷售訴求,藉以達到提高售價或是產品保護的一大利器,但是專利真的是萬靈丹嗎?

台灣每年申請核准約7萬多個專利,近十年合計超過80萬個專利,真真假假有哪幾個真正有價值,而或又只是銷售宣傳的花招呢?
專利又分為發明專利、新型專利、設計專利等不同名稱,太多太複雜的就不說了,僅就益生菌產業會提到的專利來跟大家聊聊:


 

益生菌屬於微生物是原本就存在自然界之中,不是誰的發明創造或是無中生有,所以不像電子業的發明專利包含擁有、獨佔的含意,而大多數只是功能專利,白話的說:我找到自然界存在的一個菌種或菌株,透過一些試驗發現了一些功能,我就將此"發現"專利保護起來,其他人也能使用共用這菌種菌株,因為是自然界原本存在的,但是不能宣稱或引用我發現的功能,否則就侵犯我“功能專利”的權利,我可以告你。

菌株有專利就是“功能專利”並不代表該菌株的專屬權,而是大家都能使用,唯獨不得宣稱被“專利”起來的功能,類似只能做不能說的概念,但弔詭的是目前市面上九成產品都屬於食品,原本法規就不允許宣傳功能或功效,除非去申請認證為“健康食品”才能宣傳所核准的功效。

菌株難道不能有專屬權的專利嗎?除非這株菌不是天然的,也就是經過某些如基因轉殖、基因改良(GMO)的手法,變成與眾不同,我後天創造的,當然就可以申請類似所有權的專利了,我獨家發明誰敢偷用我就告誰,但是這產品誰敢吃?非天然的萬一突變誰負責?

標準的菌株專利申請流程,大致上就是以目標菌株設計一套試驗(幾乎都是動物試驗,人體試驗太貴了),然後提供足以佐證申請功能的資料數據,然後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提出申請,整個費用含實驗大約幾十萬台幣,所以事實上“專利”都是偏向商業行為的保護,而非品質或是功效的認證,消費者往往被玩弄與誤導。


 

早期在台灣業內真的有廠家花了大把銀子,篩選完菌株、進行動物試驗、申請菌株專利、又進行人體臨床,明明確確的驗證了功效,但是將這所有費用分攤在產品上就成了天價而高不可攀,其實其他廠家只要購買一盒該產品然後與菌種庫進行比對也能輕易取得,可以說是拾人牙慧或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每個月動輒數千元的花費又有多少人能長期負擔的起。

製程專利是發明專利的一種,顧名思義就是在生產製造時所進行的步驟與方法或是搭配的原材料用專利保護起來,藉以提高產品售價並增加高科技感,其實每家製造廠的生產方式原本就有所差異,再加上製程專利只需文書工作不必做實驗驗證所以大概幾萬塊就可以搞定,而其真正意義何在就讓大家自己去思考了。

凍晶乾燥、多層包埋專利其實就是製程專利,每個廠家原本就有所不同,況且台灣較具規模水準的菌粉原料廠也就那2、3家,大家來源都相同,我也不明白有什麼好做文章來譁眾取寵呢?當然也有進口品牌的在標榜一堆製程專利,就看消費者買不買單囉!

其實在益生菌原料製造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就在於保護劑,而真正有獨門配方的根本不會去申請專利,因為一申請專利就等於把秘訣公諸於市,秘訣就變成了菜市場貨,這也就是可口可樂的配方為何從未申請專利的原因。

又寫太多了,得罪的人越來越多@@